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他指出,特别是要“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与此同时,“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
这些思想反映了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为精官简政提供指导方针。
高效合理的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体制安排,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深化改革提供制度支撑。
国内媒体曾经报道,山东省沾化县政府有一个县长,下面设有6名副县长,再设了15名县长助理。这22人祇是县政府的领导班子,中共县党委、县人大和县政协3大班子自然还有书记、副书记,人大主任、副主任,政协主席、副主席以及一大群常委。仅这些个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就能坐满一个会议室。这个县虽距离省会约200公里,却是一个省级贫困县,全县人口40万有余,年财政收入多则2.8亿元。可副科级以上的单位近200个。这近200个局、办、乡、镇等机构有“吃皇粮”的大大小小官吏多少个,报道的媒体未曾言及,但只要从县政府班子的数量推而广之,合理推算,便不难得知这个县的“公仆”数量之可观了。
研究政治史的历史学家对我国历朝历代的官民之比进行过一番分析计算,这里撷取几个有代表意义的数字:
“文景之治”的西汉时期为1比7945。
“贞观之治”的唐朝前期为1比3927。
元代成宗时为1比2613。
清代康熙大帝治国时为1比911。
到了1949年,中国大陆的官民之比大致为1比600。
进入了21世纪,这个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与总人口的平均比达到1比28。
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官民之比也不尽相同。举例来说,
陕西省为1比3;
河北省是1比40;
河南省则为1比41;
山西省是1比27;
宁夏是1比24;
青海省为1比22。
从统计数据看,经济发展愈是落后,财政供养的“公仆”越多。在山西省32个几乎发不出工资的贫困县,其中居然有8个县的官民之比在1比20左右,内中有个大宁县,曾有报道说县里的官民之比达到破天荒的1比13。另一个数字又破了这个纪录,媒体曾经披露在陕西省的黄龙县,竟然已是9个农民供养一个“吃财政饭的”,你说可怕不可怕,已达西汉初期的900倍之多!
中国的公务员到底有多少?
据人社部5月30日发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6.7万人。
单看716.7万这个数字,与我国13亿人口和接近8亿劳动人口来说,比例确实不算高,但是,由于716.7万仅指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人数,如果算上全部公共财政供养人员,这个数字就高了。
那么,我国究竟有多少人在“吃财政饭”?
我国财政供养人员约5000万人
财政供养人员,是指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公职人员,涉及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财政供养人员:仅指政府机关人员,又称国家公务员,在国外称政府机关雇员或文官;
广义的财政供养人员:又称公职人员,在国外称政府雇员,不仅包括政府机关人员,还包括由财政供养的公共机构人员,如公立机构的教师、医生、环境卫生人员、图书馆管理人员等,相当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人员。
按照权威的统计方法,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政府机关人员,包括国家机关人员、政党机关人员和社会团体机关人员;二是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科研、文化等公立部门人员。
从这个定位看,显然,目前公布的716.7万公务员是指狭义的财政供养人员。
我国广义的财政供养人员到底是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2008年政府机关人员1328万,事业单位人员2618万,财政供养人员合计为394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7%,比值为1:34。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财政供养人员约5000万人。
公务员结构出现怪现状 “官与兵”比例失调
相比公务员人数的多寡,公务员队伍中“官与兵”比例失调是个大问题。
有媒体记者从某省直机关了解到了一些人事信息。如该省科技厅,按编制数,正厅级1人,副厅级8人,县处级44人,科级8人,科级以下21人。也就是说,全单位82人,科级以上61人,没有职务的普通公务员只有21人。
此例,绝非偶然。
记者查看湖南省政府各厅的人事信息。该省商务厅领导人一栏显示,正厅级1人,副厅级10人;该省教育厅领导人一栏显示,正厅级1人,副厅级12人。
“什么叫官多兵少?这就是典型。”在中国的省直机关,一般一个厅局下设十几个处室,每个处室配置一个处长,一两个副处长,一两个具体做事的科长或者普通公务员。处室里的具体业务,基本都落在办事员身上。
“我们城市中的市级领导配置一般也有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副职,有的市级干部副职可能更多。一个领导干部,有办公、车补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待遇,加起来可能比五六个公务员的个人成本还要高。”
当下中国比煤炭、钢铁更过剩的是官员
一个县的标配机构有多少?
一、县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
1、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县委员会
3、县中级人民法院
4、县人民检察院
二、县政府委办局
5、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6、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7、县经济委员会
8、县教育局
9、县科学技术局
10、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县公安局
12、县监察局
13、县民政局
14、县司法局
15、县财政局
16、县人事局
17、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8、县国土资源局
19、县规划局
20、县建设局
21、县市政管理委员会
22、县交通局
23、县粮食局
24、县商务局
25、县文化局
26、县卫生局
27、县人口与计生委
28、县审计局
29、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30、县地方税务局
31、县国家税务局
32、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33、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34、县环境保护局
35、县水利局
36、县工业促进局
37、县农业局
38、县广播电视局
39、县新闻出版局
40、县文物局
41、县体育局
42、县统计局
43、县物价局
44、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45、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46、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47、县信访局
48、县人民政府研究室
49、县人民防空办公室
50、县林业局
51、县信息产业局
52、县老龄委
53、县行政服务中心
54、县招商局
55、县房产管理局
56、县外事侨务旅游局
57、县水产局
58、县知识产权局
三、县委部委办局
59、县纪委监察局
60、县委组织部
61、县委宣传部
62、县委政法委员会
63、县委政研室
64、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65、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66、县国家保密局
67、县委统战部
68、县委党校
四、县政府其他委办局
69、县地震局
70、县中医管理局
71、县路政局
72、县乡镇企业局
73、县运输管理局
74、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75、县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
76、县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77、县城县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78、县老干部局
79、县政府采购办公室
80、县监狱管理局
81、县政府新闻办公室(外宣办)
82、县人民政府参事室
83、县档案局(馆)
84、县版权局
85、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86、县机构编制委员会
87、县政府口岸办公室
88、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89、县公安消防局
90、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
五、人民团体(比照公务员)
91、县妇联
92、中国贸促会分会
93、县残疾人联合会
94、县海外联谊会
95、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96、县科协
97、共青团市委
98、县总工会
99、县消费者委员会
100、县摄影家协会
101、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02、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03、县工商业联合会
104、县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105、县志愿者协会
六、县事业单位(财政列支)
106、县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107、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108、县委县政府招待办
109、县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
110、县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111、县招投标中心
112、县经济信息中心
113、县投资管理中心
114、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115、县电信分公司
116、县移动分公司
117、县联通分公司
118、县铁通分公司
119、县供电公司
120、县邮政局
121、县国有资产管理局
122、县气象局
123、县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124、县通信管理局
125、县投资促进局
126、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127、县医疗保险局
128、县无线电管理局
129、县科学技术研究院
130、县勘察设计研究院
131、县人才市场
132、县图书馆
133、县公路总段
134、县中心血站
135、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6、县人民医院
137、县中医院
138、县妇幼保健院
139、县高级中学
140、县高新技术开发管委会
七、县其它办
县教学仪器供应(管理)站(办),县医疗卫生用品供应管理办(中心),县采购办,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县台办,县招商局,县邮政(通信)管理局,县监察室,县体育局,县体委,县普教室,县编委,县史研究室,县职教中心(办),县德育办,县未保办,县电教中心,县初招办,县中招办,县高招办,县自考办,县防雷办,县园林局,县文联,县退安办,县妇联,县残联,县精神文明办,县拆迁办,县民委,县工商联,县共青团委,县民革,县农工党委,县民盟,县致公党委,县民建,县民进,县水产局,县畜牧局,县水利局,县水电管理局,县科技局,县科委,县外商服务中心,县国际交流中心,县教科所,县成教处,县交通局,县路政中心,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农林局,县车管所......等等。
中国最大过剩产能在这里
因为房地产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和源泉,没了房地产,地方政府工资都发不出来。
以经济崩溃的东北铁岭为例。几年前就有人作了一个对比。
纽约,世界经济之都,人口1800万,GDP26000亿美元,“市领导”6人——市长1名,副市长3名,议长1名,副议长一名;
东京,人口1300万,GDP11000亿美元,“市领导”7人——市长1名,副市长1名,议长1名,副议长等“市领导4名。
中国铁岭市,人口300万,GDP46亿美元,人口是东京的五分之一、纽约的六分之一,GDP是东京的0.1%、纽约的0.18%,“市领导”却有41名:市委书记1名,副书记4名,常委11名,市长1名、副市长9名、市长助理3名,人大主任1名,副主任7名,政协主席1名,副主席8名。就是这个市政府还有20名处级副秘书长,平均每个市长配备了两个秘书长!
中国新乡市,人口565万,GDP100亿美元,人口不到东京的一半、纽约的三分之一,GDP是东京的0.9%、纽约的0.4%,但是市领导却是43名:市委书记1名,副书记4名,常委11名,市长1名、副市长8名、市长助理4名,人大主任1名,副主任8名,政协主席1名,副主席9 名。这个市政府还有16名处级的副秘书长!
这是市级领导。按人口算,铁岭市级官员是纽约的41倍,按GDP算,铁岭官员是纽约的1000多倍。而中国的官员是很贵的,一个市长仅公务消费一年会有100多万,而美国的市长有的可能不领工资,更没有什么三公消费。
市长、议长是一定要有的。正处、副处、正科、副科,中国的一个市级机关会有几千人,而纽约、东京的这类官员也就是两三百人。
具体对比:西方国家是没有乡镇这个管理层级的。也就是说,乡镇没有政府机构。中国大陆有乡级单位44821个,一个乡以100个吃财政饭的官员计算,共计4482100人。有的人统计,中国的乡镇虼财政饭已经超过200人。那么就要再增加一倍。就是900万人。
西方国家县级机构很小,是一个立法委员办公室,大概会有十几个人。没有其他部门。中国县级机构是五大班子,各个部门齐全,中央国务院有什么部门,县里就对应成立什么部门。副县级以上干部就超过20人,总人数会超过1500人。中国县级单位共2861个,每个县级单位的部门官员不会少于1500人,总计4290500人。这是编制人员。中国一个大县财政养的人超过3万人,小县要15000人,如果按平均2万人计算,仅县级财政养的人就是5722万人。
西方国家省、州、市,有行政首长,也就是省长、州长、市长,是选出来的。市、州也只有几个专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人数不会超过百人。而中国政府的一个部门就差不多百十人。一个市的官员差不多会有3000人。省会有部门,但人数都较少,一个一般办公楼,把联邦派驻机构和省的机构以及当地市的机构全部装下。以办公楼来比较,中国的省市机构都会超过上百倍。
有人说中国官员数量超过美国500倍,应该是差不多的。
官员消费占GDP比重的1/3以上。以2012年为例,中国GDP超过40万亿,税收突破10万亿,另外政府的各种收费超过3万亿,仅土地费就超过3万亿,其他如高速公路收费、计划生育罚款,都是政府的重要收费项目,即使是税费13万亿,也占到GDP3分之1。这些钱基本上都是被官员们消费了。有人会说,我们还搞了一些建设投资,也花了不少钱。要算进这些去,他们花的就更多。因为所谓投资基本上都是举债借钱,地方债少说已经40多万亿。
中国财政到底养了多少吃皇粮的?
“财政部在2012年出版的最新的《2009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底,全国不包括中央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口为5392.6万人。这些都是有公务员编制或者事业单位编制的体制内人员。除此之外,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准财政供养人员,包括现有60余万个村委会以及8 万余个居委会——两者总人数约为275万人。加上这部分准财政供养人口,到2009年年底,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超过5700万人……到2012年,中国财政供养人口已超过6000万!”
这个数据不包括中央财政养的人。也就是中央机关的不在里面。其实中国的官员体制延伸的,比如财政之外还有大量的临时工人员,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也有众多官员,这些人不是财政养,但也都要靠老百姓来养。另外还有大量自收自支单位人员,比如城管、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等,不在财政列支范围之内,他们要去罚款创收,创收的钱一部份交财政,一部分发工资。如果把这些人都算进来,中国的官员可能要过亿了,8000万只多不少。
就按6000万吃皇粮的计算,如果按中国13.5亿人口计算,有人推算出中国的官民比例是1:21。这种算法是不准确的。13亿人有1/3劳动力,就是4亿多劳动力,其中6000万是官员,还有3.6亿是劳动者,官民比例正好也是1:6。而一个官员的花费肯定超过2个普通人,实际的比例可能就是1:3。
为什么官员越来越多?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封建等级制在作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皇帝的“家天下”,也是将相们的“官天下”,祇要当上了官,不但光宗耀祖,衣锦还乡,而且好处和特权滚滚而来,挡都挡不住。
中国的官员队伍是怎么多起来的?
一是机构庞大。县以上各级行政区域都设党委、政府、人大、政协4套班子,如果再加上低半级的纪委,就是5套了。即使前面四套,也有四五十人。而法院院长、检察长、总工会主席通常都是同级政府副职级别,算上他们那就更多了。有的省会城市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省长一走廊,厅长一礼堂,处长一广场。实际上,省、地(市)、县皆然,就连乡镇都有了常设人大主席,官怎么能不多呢?大中城市里的区,辖区横竖不过几平方公里或十几平方公里,也是四套五套班子齐全。有的机构究竟有多少日常事务啊?于是,只好做官当老爷,或没事找事。
二是抬高规格。本是地级市,一但跻身“计划单列市”就是副省级,从市长、市委书记以下各级干部统统升半级。“计划单列市”本是经济单位,为什么要提高官员的行政级别呢?不知从什么开始,省会城市也荣升副省级,官员自然也是成群结队地水涨船高。至于不少地方的乡镇甚至街道也莫名其妙地成为县团级,更让人一头雾水。干的是乡镇长街道主任的差使,享受的却是县级官员的职级和待遇,大概也是“古今中外都没有”。何以如此?据说是因为发达地区乡镇街道管的“经济总量”大。此说一但成立,那么东部沿海地区的省长书记们是否也要比西部地区的省长书记们再高一级呢?一位贵州省的县级市长出差某直辖市,出机场后坐上了驶往市区的大巴,而大巴里坐满了六七十名外出考查归来的街道干部。这位市长开始还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可没一会儿他就听出来了:原来是一车的县官啊!他好不感慨:不到XX不知道官大官多!
三是虚职太多。在许多大机关的职能处室里,除了正副处长外,还有“副处级调研员”的闲差。其实,这些人既不“调”也不“研”,大多是收收发发管管杂务,快退休了弄个“副处调”的帽子戴戴,为的是提高级别待遇,并非因为德才具备。还有些人到龄退出岗位了,却还要官升一级,那些讣告上在括弧中特别标明的“享X级”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职虽虚,可福利待遇是实的,谁不乐而为之呢?虚职的设置,表明官职可以不是工作需要而是一种待遇。凡此种种,庞大的机构也好,抬高规格也好,设置太多的虚职也好,客观上都是鼓励人们当官、当更大的官。如此这般,中国的官怎么会不多呢?
(来源:九州民情网综合 原题:精官简政:中国行政改革躲不过的坎!)